1、土壤環境監測評價
樣品采集:利用高分衛星數據,基于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制作高分遙感影像基準圖,充分利用已有工作基礎實現精準布點。按照統一的技術規定和樣品采集要求,運用采樣信息終端開展野外土壤與農產品樣品采集的全過程記錄和跟蹤,記錄采樣過程中的信息和圖片等資料。
樣品檢測:按照統一的技術規定,采用ICP-MS、ICP全譜、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儀等先進儀器對土壤與農產品樣品進行分析測試。土壤樣品分析測試指標主要包括pH、有機質、CEC、鎘、砷、鉻、汞、鉛、硒、銅、鋅、鎳、鉈(Ti)、有效鎘、有效砷、有效鉛、有效汞、有效鉻等。農產品樣品分析測試指標主要包括鎘、砷、鉻、汞、鉛、硒、銅、鋅、鎳、鉈等。
數據評價:檢測數據經匯總審核后,綜合分析土壤、農產品相關檢測數據,按照統一的技術規定開展土壤污染環境風險評價,分析確定耕地土壤與農產品污染的面積與分布。根據調查評價結果,研究制定相應工作(實施)方案,及時采取風險管控(治理修復)措施,有效防范環境風險。
2、土壤環境咨詢
(1)土壤污染狀
通過一、二、三階段場地環境況調查調查,逐步摸清地塊的污染現狀,并編制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報告內容主要包括地塊基本信息、污染物含量是否超過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等。污染物含量超過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的,報告內容還包括污染類型、污染來源以及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等。
(2)土壤污染風險評估
主要過程包括危險識別、暴露評估、風險表征、控制值計算,最后編制土壤污染風險評估報告。報告內容包括污染物狀況,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范圍,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公眾健康風險或者生態風險,風險管控、修復的目標和基本要求等。
(3)土壤修復方案編制
在分析前期污染場地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資料的基礎上,根據場地特征污染物、修復目標、修復范圍和修復時間長短,選擇確定污染場地修復總體思路。根據場地的具體情況,按照確定的修復模式,篩選實用的土壤修復技術,開展必要的實驗室小試和現場中試,或對土壤修復技術案例進行分析,從適用條件、對本場地土壤修復效果、成本和環境安全性等方面進行評估。根據確定的修復技術,制定土壤修復技術路線,確定土壤修復技術的工藝參數,估算污染場地土壤修復的工程量,提出初步修復方案。從主要技術指標、修復工程費用以及二次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進行方案可行性比選,確定經濟、實用和可行的修復方案。
(4)風險管控(或修復)效果評估
對土壤是否達到修復目標、風險管控是否達到規定要求、地塊風險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情況進行科學、系統地評估,并編制風險管控(或修復)效果評估報告。報告內容包括風險管控與修復工程概況、環境保護措施落實情況、效果評估布點與采樣、檢測結果分析、效果評估結論及后期環境管理建議等。
(5)耕地土壤安全利用(生產障礙修復利用)方案編制
方案內容包括必要性及編制依據、區域概況、耕地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安全利用的范圍目標指標、技術比選、技術方案設計、實施與進度安排、經費預算、效益分析風險分析與應對、二次污染防范和安全防護措施等。
3、更多業務
更多業務土壤修復相關業務,歡迎來電咨詢洽談:
0731-82186379 ? ? 15874286712(鐘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