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污染源頭控制技術—節水灌溉技術
技術原理:主要有渠道防滲、低壓管灌、噴灌、微灌,渠道防滲主要采用現澆砼或者砼U型槽防滲;低壓管灌是以管道代替明渠輸水灌溉的一種工程形式,采用PVC管材;噴灌多采用PVC或PE管材,可用于地形復雜、土壤透水性大、進行地面灌溉有困難的地方。微灌屬于局部濕潤灌溉,包括兩種,微噴灌是用微噴頭將水噴灑在土壤表面,是介于噴灌和滴灌之間的一種灌水方法;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系統將水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
適用范圍:對水稻和蔬菜為主區的農田可采用渠道防滲、管灌等措施;對經濟價值高的蔬菜和花卉等,可采用噴灌或微噴灌技術;對于地處地形復雜多變、自流困難的茶果林等可采用噴灌技術。
技術特點:可以非常方便地將水施灌到每一株植物附近的土壤,經常維持較低的水應力以滿足作物生長需要。省工、節能、增產、對土壤和地形的適應性強,每年可節約用水30~50%。
二、污染源頭控制技術—新型緩釋肥技術
技術原理:新型緩釋肥通過對傳統肥料外層包膜處理來控制養分釋放速度和釋放量,使其與作物需求相一致,可顯著提高肥料利用率。包膜材料阻隔膜內尿素與土壤脲酶的直接接觸及阻礙膜內尿素溶出過程所必需的水分運移,減少了參與氨揮發的底物尿素態氮,還抑制了土壤脲酶活性,降低氨揮發損失。
適用范圍:化肥過量施用導致土壤問題較為嚴重地區。
技術特點:一是肥料根據作物的吸收規律同步釋放養分,能夠使利用率顯著提高。試驗表明:緩釋肥的養分利用率高達65%~80%,較傳統的化學肥料提高一倍左右。使用緩釋肥,在用肥量減少20%~30%的情況下,作物仍然不會減產,明顯地降低了肥料投入。二是肥效顯著延長。緩釋肥養分根據植物需要,可持續供應3個月至2年,有的甚至更長。
三、農業廢棄物處理與養殖糞污處理技術—好氧堆肥技術
技術原理:好氧堆肥是在有氧條件下,好氧細菌對廢物進行吸收、氧化、分解。微生物通過自身的生命活動,把一部分被吸收的有機物氧化成簡單的無機物,同時釋放出可供微生物生長活動所需的能量,而另一部分有機物則被合成新的細胞質,使微生物不斷生長繁殖,產生出更多的生物體的過程。在有機物生化降解的同時,伴有熱量產生,因堆肥工藝中該熱能不會全部散發到環境中,就必然造成堆肥物料的溫度升高,這樣就會使一些不耐高溫的微生物死亡,耐高溫的細菌快速繁殖。
適用范圍:適合堆肥的物料中有機物含量范圍為20%~80%。
技術特點:物料經混勻后,受營養平衡、水分含量和物理結構等的影響。工藝過程中要控制的各種參數,就是對堆肥過程有影響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它們決定微生物活動的程度,從而影響堆肥的速度與質量。
四、農業廢棄物處理—廢舊農膜回收與利用技術
技術原理:1、收集,首先必須在廢棄農膜的源頭建立初中級回收站點,初級回收要首先要將上面的雜質抖落掉,將回收的農膜壓縮或捆扎成小捆,必需在中間回收站將農膜進一步進行打包壓實并貯藏在室內或農具庫房中。2、分選,農膜的主要原料是低密度聚乙烯(LDPE)。但隨著農膜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其品種也日益繁多,對回收的原料進行分揀是必要的。3、加工,廢舊農膜經過加工可以直接轉化成塑料顆粒,在加工之前,必需將回收的農膜清洗干凈,然后將回收的農膜在切割式粉碎機中切碎,清洗除雜,喂入擠出機,經過高溫和高壓使塑料熔融,熔融的塑料被擠壓成致密的線束,然后冷卻,切割成顆粒。
適用范圍:由于施用農膜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
技術特點:技術投資與成本相對較低,可對廢舊農膜進行再生利用。
五、過程阻斷技術—農田氮磷污染溝渠生態攔截技術
技術原理:依據生態工程原理,采用工程、生物等,對農田排水及地表徑流中的氮磷等物質進行攔截、吸附、沉積、轉化、降解以及吸收利用,從而有效攔截農田流失的氮磷等養分,達到控制養分流失、實現養分再利用、減少農田面源水體污染物質等目的。
適用范圍: COD、氨氮、磷等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
技術特點:能讓農田氮磷生態攔截溝渠出水口水樣較進水口水樣COD下降15%左右、氨氮下降40%左右、總磷下降40%左右、高錳酸鹽下降40%左右,具有高效率、低投資、低運行費、低維持技術、低能耗等優點。
六、末端強化技術—地埋A/O-人工濕地技術
技術原理:地埋A/O-人工濕地技術是在常規處理基礎上增設人工濕地系統進行深度處理。該技術是在農業區下游人為的在有一定長寬比和底面坡度的洼地上用土壤和填料(如礫石等)混合組成填料床,使污水在床體的填料縫隙中流動或在床體表面流動,并在床體表面種植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強、生長周期長、美觀及具有經濟價值的水生植物(如蘆葦,蒲草和美人蕉等),形成一個“基質—微生物—植物”的復合生態系統,并利用這種復合生態系統獨特的凈化功能進行水質高效凈化。
適用范圍:適用于土地資源豐富的農村地區,地勢條件易于集中污水并能通過自流出水的且規模適中的村莊,處理規模20~200 t/天。
技術特點:易于維護;處理工藝效果可靠,能去除常規污染物,且對營養物質等具有明顯的處理效果;可有效緩沖水力和污染負荷造成的沖擊。
七、農業面源污染綜合監測系統
技術原理:主要利用先進的農業自動傳感器監測系統,結合物聯網與5G技術,實時掌握農田面源水文與水質信息,分析核心區水量平衡過程,并整合氣象、農田土壤含水率等多源信息,構建農田面源污染大數據平臺。為掌握了全國農業面源污染狀況,形成了常態化、動態化、制度化的長效機制。
適用范圍:針對所有農業面源污染進行監測。
技術特點:針對降雨或灌溉后產生的農田徑流量監測;農田徑流中的水質指標和泥沙含量的監測;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品在農田土壤中的運移監測;農田小氣候對農田污染的影響;測量數據和現場視頻遠程上傳云平臺。